春暖花開,新冠肺炎的陰影逐漸消去,但是一遇到下雨的天氣,很多類風濕患者都向我們抱怨說:
醫生,這段時間我的關節總是反復疼痛,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是不是我的病情反彈?我該怎么辦啊?
對于這種情況我們黃主任有話說:梅雨天氣,關節疼痛反復大多與濕有關!
類風濕關節炎從中醫來說屬于痹證;《素問•痹論篇》記載:“黃帝問岐伯曰:痹之安;生?岐伯曰: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 因此,“濕”是類風濕的重要病機之一。
風、寒、暑、濕、燥、火本是自然界中的正常六氣,是萬物生長的必要條件,為長夏主氣,如其太過或不及則為六淫;而濕邪相對其他幾種邪氣而言,屬重濁有質之邪,其性粘滯,而且發病部位彌漫,傷人多隱,緩而不覺,多阻遏氣機,損傷陽氣。
在每年3-4月期間,延綿的陰雨天氣為濕邪作祟提供了天然的外界條件,尤其是在沿海地帶尤其是廣東地帶,在長時間的雨天及地處嶺南地卑土薄,陽氣開泄,又北倚五嶺,南臨海洋,時不時受海洋性暖濕氣流的影響,更且受著地表蒸發而來之濕氣影響;
兩“濕”相合,導致了廣東地帶的類風濕關節炎患者關節疼痛在梅雨天氣反復更加的頻繁。
如何治療則當是我們關注的重點了,顯而易見,“祛濕”則為我們治療的主要法則,這個濕又當分外濕和內濕,那么這個濕我們該我們該如何祛除呢?
《金匱要略》不僅對濕病辨證論治論述較詳,而且對濕病的治療注意事項,作出了明確告誡:
《痙濕 病脈證并治》篇第20條:“濕家身煩疼,可與麻黃加術湯發其汗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因濕為彌漫重滯之邪,侵在人體,不宜驟驅,火攻容易傷津耗液,而濕邪不去;
大汗則風去濕存,更傷其表陽;
《痙濕 病脈證并治》篇第16條:“其人但頭汗出,背強,欲得被覆向火。
若下之早則噦,或胸滿,小便不利,舌上如胎者,以丹田有熱,胸上有寒,渴欲得飲而不能飲,則口燥煩也。”
本條論述濕病誤下的變證。因濕病之成乃由脾失健運,濕邪每易傷陽,下法最損脾陽而變證蜂起。
《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篇曰:“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
在《金匱要略》治濕方中,不但治寒濕方中用溫熱藥,在治療風濕、濕熱方中亦用之。
那么,具體的治療方法,我們有以下幾點建議:
居住的環境注意多通風,保持地面的干燥,隨身的衣物要干爽,感覺衣物黏黏的話可以用電吹風或者干衣機進行干燥處理。
大汗則風去濕存,更傷其表陽,運動要適量,不可進行過于激烈的運動,出汗后需要及時換掉衣物,因為此時毛孔打開,虛邪賊風易于趁機而入。
“不通則通,通則不痛”,這段時間可以增加外治如艾灸疼痛患處,老姜艾葉泡腳等等,我們的足貼在溫通拔濕的效果也是不錯的。
脾失健運,內濕困軀,健脾除濕也是我們治療的關鍵,這個我們會在下一期詳細的講解。
飲食上我們可以多食用健脾祛濕的食物,如煮湯時可以加入適量的黃芪、五指毛桃、薏苡仁、茯苓等藥食兩用的藥材。